
小土叨叨:关于男童进女厕的话题,前阵子又吵上热搜了,今天这篇不针对那个视频以及那次事件,只针对现在网络上越来越蔓延的厌童舆论(截图只是网络上一些有代表性评论的一部分)

前阵子还有新闻报道,有商场贴出了禁止3岁以上男童进女厕的牌子。

不同年龄孩子的如厕能力到底如何,儿童在公共场合如厕到底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今天这篇一起聊聊。

正文共: 2188字 16图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每次说到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就有声音说:“爸爸去哪了,孩子又不是妈妈一个人的。”“爸爸s了吗”
的确,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那也不是爸爸一个人的啊,怎么就不会出现妈妈一个人带孩子的情况呢?更何况还有军属,还有单亲家庭......这篇要说的就是妈妈一个人带娃出门的情况。
其实这个话题我之前聊过,但当时一些不友善的评论至今让我心有余悸,当下的氛围,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换位思考已经越来越难了,有时候真是如履薄冰。
相比之下,跟AI聊,压力倒是小一点的,这篇就记录下,针对这个问题,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ChatGPT是怎样回答的。

01
儿童如厕的困难
孩子如厕真的像前文一些评论里说的那么轻松吗?一旦跨过3岁的线就没有任何问题吗?

其实正如ChatGPT所说,即便3岁-6岁的孩子,在如厕方面依旧会面临很多的困难。
比如,高度不合适:普通成人马桶的高度,可能对于不少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依旧是过高的,站着根本够不着(要不然幼儿园的马桶怎么都小一号呢)。上完厕所,洗手台还过高娃够不着。
蹲便加剧困难:不少孩子家里是坐便,一旦遇上蹲便,使用会不太熟练,而且成人蹲便的坑距往往比较大,冬天衣裤比较厚重的时候很可能腿叉不开,很多成人蹲久了都可能腿麻站不起来,想象下几岁的孩子,怎么做到那么顺利。

脱衣服困难:幼儿往往便意尿意不敏感,出门在外,要是没空调的地方,冬天室内也能只有几度,娃都穿得多,一般都是衣服裤子交替塞着的,裤子不是简单说脱就脱得掉的,长款羽绒服还要先拉开拉链,然后才方便脱到里面的衣服裤子,还要想办法抓着点,避免沾到脏东西或者被尿湿……稍微慢几秒可能就尿身上了。
清理困难:小孩的手不够长,很多时候如果上大号,不是不会擦,不肯擦,而是根本够不着。不少厕所地面湿滑,还很容易摔跤。
这些还只是现实存在困难的一部分,厕所不干净比较容易接触到细菌,弄脏衣服等就不提了。心平气和看到这里的朋友不难发现,像一些网友说的那样,娃3岁还搞不定这些就不应该出门,要回妈妈子宫,真太太刻薄了,别忘了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对人不应该连对猫狗都不如吧。
02
脱离监护的风险
其实不止独立完成如厕全过程,尤其是大号,对与很多幼儿园的孩子是困难的,还会面临脱离监护的问题。
特别是当妈妈要上厕所时,被迫将孩子单独留在公共场合(小号时间短一些,一旦是肚子痛、大号时间就比较长了),换位思考一下,孩子脱离监护身处人流量大的陌生环境,有顾虑有担忧不难想象。


我记得之前网络上提到某个国家有法律规定,不允许将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时,获得一片赞誉。可当我们在讨论儿童、监护人实现基本生理需求,遇到困难和面临潜在风险的时候,舆论却仿佛完全忘记了,未成年人需要处于成年人监护下这样一个法律常识......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在他们弱小的时候,即便不给予关爱和照顾,至少别太苛求(没有说不管多大一定要带进去的意思)。
03
母婴设施、第三卫生间
所以到底怎么才能缓解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最核心的,还是要为儿童使用公共设施提供便利,比如我们需要有第三卫生间,需要有母婴室。


公共设施不是一天就能到位,全国那么大,也不可能水平均衡。我觉得,在没有第三卫生间的情况下,到底幼儿如厕问题怎么解决,怎么规定应该有个说法,到底几岁,到底怎么办,不应该是个人想当然的定义,观点不同就大家互撕。
这些事情都有相关部门负责,应该要尽快出台规定,形成一定的社会共识,承担起设施建设、社会标准规范的责任,不能隐身,否则只会加大社会对立、撕裂,伤害到幼儿成长的舆论环境。
04
关于异性儿童使用厕所的争论
关于这个问题,确实是有争议的,其实我蛮好奇ChatGPT的说法,以及其它国家的做法,它是这么回答的。



这里不止是希望对低龄幼儿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苛责,也是希望出行的家长能够照顾和体谅到他人的隐私,管理好孩子,如果对他人造成影响及时道歉。
虽然很多人真的是很注意,但每次不文明的情况发生,负面的事件往往更容易被炒作被放大,会给整个群体抹黑,进一步恶化幼儿的生存空间,现在年龄越吵越小,连一两岁的小孩都要被拿出来骂了。


05
关于隐私和教育
其实这部分真的蛮重要的,对于孩子对于他人都非常重要。讲隐私的概念,设定明确的行为界限,并在日常中牢记,如果无意中冒犯别人或是引起别人不适,及时解释沟通消除影响。

06
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戾气
写这篇,其实不指望真的能对愈演愈烈的厌童氛围起到多大帮助,但哪怕能有一点点微小声音被听到,让带娃妈妈的困难少一点点,也是值得做的。还是希望这个社会,能多一点理性讨论,多一点切实的改进,少一点戾气。

一方面是的确有不少家长疏于管教,在公共场合影响到别人,引起争议和反感,另一方面其实孩子的确有不少特殊之处,很多家长也是非常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的。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在他们弱小的时候,即便不给予关爱和照顾,至少别太苛求。
07
写在最后

写这篇时,又回想起以前出行的一些窘迫,扶娃上厕所被娃尿一身,娃拉一兜粑粑尿不湿透了,搞到后背全是,拎着大包小包扛着娃着急忙慌找厕所......
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吧,不奢求处处方便,但真心希望第三卫生间,母婴室能够普及得更好。
任何一个群体,都可能有不同的情况,容易的困难的、进步的不足的、好的坏的,都客观存在,希望这个社会的氛围,能够少一些一概而论,多一些就事论事,给理性的讨论,留一线生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