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敬一山 最近有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别当主课,高考不要必考,甚至还建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 这个建议一出,争议很大。其实这几年民间也有挺多类似声音,认为全民学英语没必要,孩子浪费太多精力以后也用不到等等。怎么评价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英语科目在中国教育制度中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2年开始,推行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的制度,当时的科目包括政治常识、语文、数学还有外语等几门科目。我们后来通常把高考中的外语,就等同于英语,实际上最初外语的大分类下还可以选,比如因为和当时的苏联的关系好,很多人是学俄语的。英语还不像现在这样占据“垄断地位”。 1952年高考准考证 这种科目设置或者说高考制度维持到1965年,此后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历史原因,正常的考试招生制度中断了差不多10年,1977年才开始高考的恢复和重建。差不多在1985年左右,“语数英”成为了绝对的主科,最近这几十年高考有过几轮的改革,但是“语数英”并列的格局基本没有动摇。 当然,在大一统之下,也还有一些局部的改革尝试。比如2014年,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方案里,就提到外语科目还细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只有学习英语一条路,还可以学其他感兴趣的语言。只不过那些因为人数太少,不太为人所知。 梳理这个过程,想说的是,英语成为主科、成为高考必考,确实不是丝毫不能动摇的,而是会随着不同时代人们对教育的不同理解而调整。如果追根溯源,我们考虑该设置什么科目为主科、必考,可能有个根本性的标准,就是我们把哪些科目定义为有助于提升整体的国民素质。 英语从1985年开始被定为主科,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社会比较有共识的看法,就是和发达国家存在全方位的差距,而要学习和追赶,懂人家的语言是第一位的。很难想象一个科研人员如果英语不好,看不懂英语世界的论文,还怎么融入专业环境取得专业成就。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忧患意识、追赶意识,决定了把英语当成必考,广撒网地快速培养足够的人才。 《中国合伙人》剧照 那么在几十年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取消英语主科的声音呢?往大处说,和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关。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英语世界也没什么了不起。虽然像搞科研等特殊职业的,还是需要英语水平,但有什么必要让所有人陪读呢?也就是说,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英语不再和“提升国民素养”有紧密的联系,而是成为一种功能型的科目,让有需要的人去学就行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对学习英语的认识有变化,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如此。他们从2020年开始就执行新的高考制度,官方不再举行英语考试,但大学招生也不是不看英语成绩,而是需要学生去参加社会机构的考试,比如托福、托业等民间考试。换句话说,这不是觉得英语不重要了,而是要让接受精英教育的人,去参加更符合英语世界需要的考试。而这种考试,不一定要政府来提供。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民间考试的难度,其实并不比过去日本官方考试的难度低,所以这个改革在日本的反对声也特别大。官方不考,学校就可能不重视,而参加民间考试,就要额外的社会培训,对于普通家庭,那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很多人担心,这样的改革会进一步拉大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的差距,从而导致阶层固化。 日本高考。/Nippon网站截图 再回来看中国,一旦高考不考,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严峻。因为我们的贫富差距、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更大,可以想象,如果英语不再是中小学的主科、不再是高考必考,那不少地方的孩子,真有可能失去打好英语基础的机会,失去未来的竞争力。 总结来说,目前的英语教育和高考“语数英”并列的必考设置,并非完全没有改革空间,可是一刀切的取消,显然不是最佳选项。因为我们不能功利地看谁学英语有用没用,同时还要考虑教育公平、阶层分化等综合因素,要回应取消之后“穷人家孩子还有机会吗”这样的社会伦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