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家辣椒的产量比隔壁老王低这么多。不行,我要加大复合肥用量,超过他。”
一年后……
“为啥我地里面的辣椒苗都不长啊!用的复合肥都去哪儿了?”
为什么“地越施越懒、越变越馋”?为什么肥料越用越多,产量却越来越低?
原因一:科学施肥原则——报酬递减律报酬递减律反映肥料投入与产出的客观规律。
在作物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施肥与产量的关系往往是直线关系,但随着施肥量的继续增加,施肥量与产量之间成曲线关系。
报酬递减定律
在很多地方老百姓对肥料都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肥料用的越多产量越高。
举例:小麦水稻在返青期,有的老百姓用尿素一亩地追施到了50~60斤,甚至到80斤,那么是不是尿素用的越多,产量就越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时候尿素用多了,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减产。
肥料的作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作物产量的能力激发出来。产量的高低与谁有直接的关系?
种子、管理,还是肥料、植保?
俗话说:“三分种子,七分养”。虽然说种子占的比重不大,但起决定性作用,在某种种子的产量已经接生物学产量极限的情况下,使用再多的肥料也是无济于事。
比如小麦,华北稳定产量平均在1100-1200斤,个别高产地块在1400斤,能否提高到2000-2500斤?可以说,就目前来讲,根本不可能。只能靠育种专家改良种子,提高产量。
所以说,老百姓在用肥过程中,并不是越多越好。
原因二:化学肥料不合理使用给土壤带来影响土壤是土壤颗粒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按照一定的结构堆积而成的,可以说土壤母质本身就是各种矿质元素组成的。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其生长所需的矿质营养,按照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补充相应元素的肥料,作物就能增产。
土壤
然而这一平衡却被打破了,随着化肥的大量、持续投入,土壤矿质元素失衡,化肥越用越多,产量却再也提不上去了。
在我国很多粮食种植区,比如种麦子,以前平均使用复合肥100斤,追肥时再加尿素30斤,这种施肥方式已经延续了二三十年了。但是现在化肥用的越来越多,产量却再也提不上去了,过去从800斤到900斤到1000斤,现在产量又消减了。
所以现在很多农民都在说“地越施越懒、越变越馋”。
一份报告指出,1978年,化肥使用量仅为884万吨;但是到了2007年,化肥使用量增长到了5107.8万吨,增长了近6倍。中国农科院专家说:“据国家对耕地土壤质量调查发现,有机质不达标占87%,缺磷占81.4%,缺钾占41.7%,硫的含量低于临界值的占30%,缺锌的占51.1%。往年化肥用一袋,今年就用两袋,明年产量上不去就再加一袋,这种长期依赖水肥投入,已经让土壤基础地力衰减。”
土壤基础地力衰减,意味着土壤就会“生病”:一是肥力减退、营养元素失衡;二是酸化、板结;三是盐碱化;四是重金属污染、化肥污染;五是土壤侵蚀、土层流失、荒漠化;六是有机质含量降低;七是土壤生态环境恶化、有害病菌滋生;八是根结线虫多发,经济损失严重。
土壤问题严重
比如南方红壤地区,20年间的pH值平均下降了0.5个单位。虽然这个下降幅度看起来不是很明显,然而我们都知道土壤在自然系统状态下也会发生酸化,可是你知道自然状态下酸化时间是多长吗?大概300万年才能下降一个pH值的单位!这样一对比,那就十分明显了。
曼瑟尔在联合国上指出:“我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对土壤给予更多关注的地步。因为只有健康的土壤才会产生健康的食物。还要请记住,我们也达到了农业扩张的极限,因为我们必须在同样多的土地上生产出高质量的食物。”
三、土壤改良势在必行土壤是一个活的有生命的机体,它具有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导功能,一旦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土壤健康状况和植物正常生长。
回归自然本质。土壤的本质是什么?是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矿质元素,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这些结合在一起才组成了健康的土壤。
1)矿质元素。为了保证世世代代地、可持续地供应植物营养需求,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矿质元素大多不是以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有效状态存在,而是99%以不容易流失的难溶状态存在,它会在土壤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共同作用下逐渐释放出有效态,来满足植物营养需求,不多不少,持续供应。
2)有机质(腐殖质)。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他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但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且枯黄。
土壤微生物
3)微生物。土壤里有1000亿多种不同的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比如蚯蚓、有益真菌。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就不能生长,花草树木就会枯萎死亡,我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