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绷紧无数家长神经的六月临近了。不用想象,多少考生俯伏在斗室灯下,千百次演练各科各类习题;还有多少家长,陪在隔壁,伴以焦虑忐忑心情,要不,便在厨房里轻手轻脚调制夜宵。再想到考点大门外,围满送考的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备着毛巾、阳伞、冷饮,汗淋淋、眼巴巴,盯视考生涌入试场的背影;伫立几小时后,又在试场出口搜寻身影,窥察孩子的神情,捉摸凶吉。这是持续多年且还将持续下去的一道考场风景,经历过陪考的父母是深有体会的。 所幸儿子已经大学毕业许多年,儿子那年参加高考,正碰上我奉命要出差外地。主任不免犹豫,知道我家有高考生,人性地看作压倒一切的大事。他一再重申,任务并不紧急,不妨高考过后再去。我却想,恰好借此回避家家户户的送考,锻炼一下儿子自立性。然而毕竟高考非同寻常,若因此影响他日后学业,连带影响了前程,那实在对不起他的。于是往家里打个电话,征询儿子意见,特别强调了决非必去不可。听我啰嗦一阵,他竟两个字了结:“去吧。” 开考第一天清早我即离家,到了出差地正巧遇到老同学,他当头斥我一句:“今天为什么出来!”仿佛我犯了大错,他也知道我儿子参加高考。我一番道理,说得老同学连连点头,认同加称赞。那天事情还没办完,霎时乌云压城,随即豆大雨点打窗,越下越猛,瓢泼一般。我暗自嘀咕,家里不至于也如此吧。几次想电话问问,如果雨大,嘱咐儿子打出租车来去。然而一再忍着,好像电话会使刚才那番道理变味似的,贻笑老同学。又宽慰自己,不去送考本有缓解紧张气氛的意思,让儿子放松如同平时,现在老远地电话叮咛,缓解了的气氛难保不又紧张起来。 总算熬过了外地的两日,我到家才知道,这里雨比那里下得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儿子赴考经过的街道,雨水积了一尺多深。真要打的,怕半天等不到一辆,我庆幸没出这个傻主意。儿子说,自行车特难骑,雨伞更不好撑,裤脚管湿到膝盖以上。幸好只是考完回家的时候雨才格外大。问他,没有送考你后悔么?他非常无所谓,淡淡一句,妈妈在家哩,也没要她去送。看来我的预想应验了,考分揭晓,表明儿子临场发挥得比平时略好,如愿录取在第一志愿,他向往的学校,向往的专业。 以后每每和儿子聊到这一回高考,彼此都会感慨一番。儿子想的是,许多家长怎么不明白我们渴望平和的心理呢?我的体会,道理一回事,感情一回事,可怜天下父母心,往往情难以胜理!逢孩子高考的亲戚朋友也常问起我儿子高考情景,我说,“那年我没送考……”几乎每年要说几遍。省得留声机似地一遍遍重复,不如写它出来,再问,复印一张给他。 如今儿子有了儿子,为孙子上个不算太差的幼儿园费劲不小,以后上小学必定愈加费劲。哪能不费劲?时髦话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是一输,难保不像多米诺骨牌,跟着影响他日后一段段成长……如此一想,难怪现在的家长个个都像患了焦虑症一样对孩子步步紧逼,处处紧盯。诚然,应该劝勉孩子发奋,但劝勉的结果,未必如意。家长有责任劝勉,社会尤有责任营造总体合理的育儿环境。我的儿子和他的儿子,生命延续的二三十年来,整个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电话越来越小,越来越精致漂亮,越来越功能多样奇妙,奇妙到超乎我想象,两代人受教的压力似也越来越大。 十几年后,我已没有信心指望儿子能顶得住压力,不去送考他儿子,犹如他父亲当年那样。但应该说,这也是时代潮流为儿子做出的选择,没有对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