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泰安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谬说“国问”

已有 16 次阅读24-03-22 18:47 |个人分类:议论| 谬说“国问”

谬说“国问”

             泰山翁

国人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总是“吃了吗?”,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国式问候语相当于外国人的“你好!”。1925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论“他妈的!》杂文,认为“他妈的”是中国人的“国骂”;那么,“吃了吗”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的“国问”了。

“国问”历史悠久。估计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那时候,人们以畜牧业为生,主要靠男人狩猎打来的猎物为食;但打猎得有运气,有时没打着猎物空手而回,只好回家,挨饿是经常的事情。因而“吃”是头等大事,是人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问“吃了吗”,以显示对对方最大的关心和问候。我想,从那时起,这句话就成了“国问”了吧!

 

 有人说这句话不能算“国问”,认为这一问候用语只是在北方有而南方没有。其实,这一说法不成立。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的时候,有一个葡萄牙人克路氏去过我国的南部福建、广东一带,他说“他们互相问候的话通常说‘食饭否?’意思是吃过没有,因为他们认为现世的一切好处都取决于吃饭”,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种习俗问候语在南方至少明代就存在了。

为什么“吃了吗?”能成历史悠久的“国问”?原因很简单:没吃的才问“吃了吗”!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百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饥饿状态,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吃饭成了人们头等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人们在互相见面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吃了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吃了吗?”就成了见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语和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固定方式。

经历过挨饿的人最能体会到挨饿滋味的难受。六十年代初期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现在七十岁左右的老人都可能挨过饿。1961年,我在泰安二中上初中,寒假放假回家,在大门口碰见在队部食堂当炊事员的爷爷回家,看见我问:“吃了吗?”,我说没有。爷爷说你等会。他转身回到食堂藏了两块地瓜跑到我家大门口递给我。这一幕正好被生产队长李某某看见了,厉声呵斥我爷爷:“老三,你怎么偷食堂的地瓜啊?马上送回去!”当时爷爷尴尬极了,羞愧地要回我手里的地瓜转身送回了食堂。这一刻骨铭心的心酸记忆至今想起来就流泪!

吃是所有动物生存的本能。小鸡一出壳,就会啄米。人一出生,就知道吃奶。现代医学告诉人们,人还没出生,就会啄大拇指。所以说,吃是人还没出生就有的第一本事。

“吃了吗?”这一经久不衰的问候语,实在是因为长期以来肚子问题乃是国人的第一要务所至。“民以食为天”、“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千里做官,只为吃穿”之类的俗语就是最好的印证。

“吃了吗?”既成人们固定方式的问候用语,有时也惹出笑话来。 一个学生看到班主任从厕所出来,一时慌乱问道:“老师吃了吗?”,那老师反应很快,回答道:“你也去吃呀?”,双方都显尴尬便随即笑了起来。有一天,一位朋友从我家门口路过,我随口一问“吃了吗?”那朋友哈哈一笑说:“怎么?想请我吃饭?我还真没吃呢!”当时我很尴尬,其实我就是随便问候,没想到朋友当真。没办法,我说“家里没准备,咱去饭店吧!我买单。”

打招呼用语就像社会背景的一角,反映当时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人们不再为肚子发愁,见面打招呼很自然地不太用“吃了吗?”,“国问”正逐渐被一些世界通用的礼貌用语所取代,比如“你好!”,有的年轻人还甩一句英语:“哈罗”。但是,我发现,有更多的问候语是“买新楼房了吗?”“买新车了吗?”

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见面还多是问候“吃了吗?”,这一淳朴的乡情、浓浓的人情味仍然让人感到亲切温暖。至今我思念那乡村原野、农民式的打招呼用语——“吃了吗?”这一“国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