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泰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印发新泰市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分工方案的通知
新泰市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
发展分工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20〕8号)精神,以及《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分工方案的通知》(泰政发〔2020〕12号)(→点击查看详情)要求,按照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分工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坚决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争取将我市更多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省会经济圈规划范围。
二、目标定位
紧紧围绕“经济更强、百姓更富、城乡更美、文明程度更高、党政干部更担当”的目标定位,按照“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新泰”总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三聚三集”战略,做亮特色、提升能级、补齐短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现代化新征程。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区、全省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试点县。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聚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基本服务普惠共享等领域,争创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市发展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积极培育惠美百合园、长兴农业、哈比农夫等产业园区,争创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国家(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
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联通
抓住打造以济南为中心“一小时经济圈”重要契机,紧盯紧靠,确保“莱临高铁”项目在新泰设站(市发展改革局、市交通运输局)。抓住“实施国省道改造提升和穿城路改线”机遇,研究经过我市符合条件的可纳入路段项目(市交通运输局)。加快完善机场布局,推进泰山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局)。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研究构建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发展格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五、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围绕“十强”产业,按照省级统筹、七市错位协同发展的意见,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要素成本等综合优势,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新能源、旅游等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现代高效农业等优势产业,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有针对性的研究与经济圈内的先进市县合作,建立“异地孵化中心”,探索“双向飞地”“共管园区”模式,达到资源、技术共享共用发展(市政府办公室、经济开发区管委、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对接争取布局大科学装置,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点区域设立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合作平台(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贸促会、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在建设泰安“生态科技新区”等创新平台上积极争取科创资源,积极衔接省会经济圈内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开展委托研发、技术成果授权、技术转让入股、研发技术团队“带土移植”等产学研合作(市科技局、泰安市生态环境局新泰分局)。
六、强化生态环境联治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保护大泰山,开展打造经济圈“绿肺”行动,争取新泰市大汶河支流柴汶河生态保护、黄河流域中小河道生态治理、新泰市光明水库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等纳入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沿柴汶河生态绿道、景观廊道、经济发展带,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合力打造山水大花园(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局、泰安市生态环境局新泰分局)。严格落实“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加大区域内化工、建材、铸件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泰安市生态环境局新泰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优化区域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市发展改革局、市能源中心)。
七、开拓文化旅游资源
科学布局文旅项目,联合开拓文化旅游市场,争取将莲花山、“十朵金花”纳入泰山文旅资源,将新泰“和圣”“乐圣”“礼圣”文化、“杞文化”纳入齐鲁文化风情线,将新泰红色文化纳入鲁中红色文化精品线。推行旅游“一卡通”和旅游年票,在各旅游景点设置新泰特色农产品展销、体验中心,以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发展。开发莲花山(新泰特色)文旅产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做好旅游产业与体育、研学、健康养老产业的结合文章,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教体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推进开放合作共赢
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圈“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网络,联合打造海外投资和专业服务平台,大力拓展海外市场,鼓励本地企业加入“走出去”产业联盟(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在对接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的基础上,争取建设山东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加快推进泰山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发展(市商务局、泰山保税区服务中心)。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畅通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内外通道,加强与京津冀的协调对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市县协同发展,合作共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载地。加强与中国重汽的合作,整合全市汽车零部件资源,融入中国重汽配件供应链。加强与胶东、鲁南经济圈有关县市合作,争取将我市优势产业融入其产业链条,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九、增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入经济圈教育联盟,鼓励学校跨地区托管帮扶带,开展校长、教师异地交流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产研深度合作,实现与经济圈产业链相配套的职业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市教体局)。共享高端医疗资源,融入经济圈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立快速转诊、质量管理、远程医疗、人才联合培养、异地交流等合作机制,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积极推进电子病历、医学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通互认,逐步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和移动支付(市卫生健康局)。共织社会保障一张网,推行社保“一卡通”,加快医保报销政策统筹衔接和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养老机构共建合作机制,推动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泰安市住房公积金中心新泰市管理部)。强化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救援服务资源共享(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局)。升级改造完善信用信息平台,规范信用联合奖惩的标准和措施,强化区域间信用合作交流,推进跨区域的信用信息互认互查,实施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试点,争创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市发展改革局)。
十、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创新招才引智模式,以项目资助、生活补助等方式,柔性引进、灵活使用“海外工程师”“候鸟专家”“双休人才”,放大人才共享效应。引进一流的职业院校落地新泰(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体局、市发展改革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参与设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争取为我市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建立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机制(市财政局、市金融中心、人行新泰支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深入开展“亩均效益”评价改革,探索推行“标准地”制度,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亩均税收等具体指标,分类别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济开发区管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统计局)。提升能源资源保障水平,加快推进LNG项目、氢能源建设进展,争取纳入经济圈燃气应急储备体系。争取碳排放权、用水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试点,实现在经济圈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市发展改革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十一、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健全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与省直、泰安市直主管部门的对接,分别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争取一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创新事项落地新泰。
加强督导落实。根据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加强跟踪分析、督促调度,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大事项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
|